关于大麦地镇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日期:2018-07-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大麦地镇人大主席团主席 李荣龙点击:3202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现将大麦地镇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现状及特点

(一)贫困现状

大麦地镇地处楚雄州南下大通道之间,是楚雄州最南端的乡镇,海拔高差突出,产业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全镇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辖9个村(居)委会,126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3187户,9432人。2013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3户920人,占全镇总户数的10.43%,其中2014年脱贫165户549人,2015年脱贫103户323人,2016年末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48人。2017年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开展后,大麦地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随之发生变化,经2017年6月、12月两次动态管理后,大麦地镇2018年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5户1185人,其中未脱贫户249户762人,贫困发生率9.47%。未脱贫人口中,新识别贫困户119户366人,返贫户115户349人,原未脱贫户15户47人。

(二)贫困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部分项目缺乏长远性,配套设施不足,常因规划阶段考虑不充分而导致使用受限或自然损毁,同时缺乏实地民意征求、实地项目踏勘规划,导致在建项目推进缓慢难以落地。二是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这是行政村脱贫退出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之一。目前各村产业发展形势以少、小、散的特点呈现,现有的合作组织多为空壳,并未产生效益,发展思路狭窄,多以提供原材料为主,总体合作模式少、共赢意识差。三是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容易盲从跟风,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能力有限,传统思想、保守思想严重。四是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两个瓶颈问题。一方面是贫困人口居住CD级危房存量较大,占比未脱贫人口的95%,群众意愿与现行政策的匹配性不高,2018年房屋修缮和搬迁工作开展难度大。另一方面是贫困人口收入方式单一,主要以生产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主,收入稳定性较差容易反弹,在未来几年里难以确保年人均纯收入形成“可持续”“稳定”增收,存在返贫隐患。五是客观因素制约。虽然全镇贫困人口平均年龄处于44岁的中年阶段,看似劳动力充足,但在各家各户间相比较差异较大,人口老龄化突出,且家庭结构不健全,1人户2人户占比40.97%,主要致贫原因中缺劳动力占比就高达40.16%。六是贫困人口内生问题。精准扶贫的核心是贫困户自身,旨在实现向贫困人口“输血”到实现自身“造血”的转变。在近年来帮扶过程中发现,帮扶人责任已逐步压实,项目争取也逐年增加,但贫困户自身脱贫主动性仍然不足,配合度不高,“等、靠、要、挣”的思想依然突出,“我要脱贫”的理念还未形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数字统计截止2018年6月30日)

(一)2016年、2017年易地搬迁工作

1.项目实施进度。大麦地镇2017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23户401人,开工率100%,主体封顶竣工79户,竣工率64.23%。

2.2016年度旧房拆除进度。2016年搬迁10户44人,该年度无集中安置点,年度搬迁户均属于分散安置,已全部竣工。2016年度10户搬迁户中,已完全拆除旧房4户,正在拆除3户,未拆除2户。

3.资金到位及拨付使用情况。2016年度到位建房资金114.4万元,已使用88万元为人均2万元到户建房补助资金,未使用26.4万元资金为人均0.6万元拆旧奖励资金。2017年度到位建房资金1042.6万元,已使用614.45万元,未使用资金428.15万元,其中:187.55万元为人均2万元建房部分资金,240.6万元为拆旧奖励部分资金。

(二)CD级危房改造工作

2017年度县级下达危房改造任务数130户,现已进入竣工结算验收阶段,已完成72户,兑付补助资金229.94万元,资金兑付率为73.07%;2018年度县级下达危房改造任务数410户,其中:四类重点对象70户(土掌房17户),非四类重点对象239户(土掌房61户),涉及六类人员101户。四类重点对象改造户竣工45户、非四类重点对象改造户竣工170户、涉及六类人员改造户竣工54户,兑付补助资金65.05万元。

(三)社会保障工作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情况。大麦地镇建档立卡户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7年中断缴费45人。2018年未缴费126人,其中未收取参保费用的70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已100%参保。

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情况。2018年我镇共有应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贫困人口1185人,经过与扶贫办信息比对,已经在系统中标识完毕,均由财政全额资助参保费用,完成了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

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申报低保、临时救助、五保情况。截至目前,共申报低保462户930人,其中卡户206户411人,卡外特殊户68户147人,拟纳入户7户22人 ;一般贫困户181户350人。现有五保户58户,新审批17户 ,其中建档立卡户9户。临时救助已收到材料52户,其中卡户6户,卡外特殊户4户,正在审批中。

(四)扶贫项目工作

2018年已规划的扶贫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由2017年度下达的国开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浦发行融资资金、县级财政扶贫资金、脱贫攻坚专项扶贫资金和2018年度下达的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组成,总规划下达资金1638万。大麦地镇2018年规划实施扶贫项目34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30个(含整合人饮工程项目1个)、产业发展项目4个,扶贫项目规划投资1638万元。截止目前34个规划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31个、未开工建设项目3个,其中项目建设完工6个,在建项目25个。按照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及工程建设进度已拨付资金905.475万元,未拨付资金730.725万元,拨款进度55.3%。

(五)扶贫小额信贷、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雨露计划工作

1.扶贫小额信贷。2018年扶贫小额信贷下达任务500万元,根据2018年3月15日—2018年6月30日贷款业务办理期限要求,本年度已按照下达任务完成放贷工作,共放贷资金500.2万元。本次小额信贷金融扶贫项目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

2.劳动力转移培训。2018年度大麦地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150人,其中:开班3场引导性培训100人,开班1场技能性培训50人。

3.教育扶贫雨露计划。教育扶贫雨露计划于2017年秋季学期启动实施,主要针对职业教育建档立卡户子女进行帮扶,2017年秋季学期、2018年春季学期雨露计划现已申报结束,两个学期涉及的23名(含5名上海东西协作计划生)雨露计划补助资金已兑付到位,共计兑付资金4.1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精准脱贫难度较大

一是从年龄结构看,贫困人口平均年龄43岁,16周岁以下及60周岁以上277人,占现有贫困人口比例36%,发展生产的可行性较低,该部分人口的帮扶机制较为单一,敬老院集中供养无人自愿选择。二是从文化程度看,文盲及小学文化人口490人,占现有贫困人口比例64%,该部分人群对新事物及科技兴农理念难以吸收,在发展过程中依旧普遍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三是从就学情况看,全镇在校生116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就读比重仅16%,就读人员自身求学欲望较低,教育帮扶发挥不明显。四是从劳动能力看,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464人,占现有贫困人口比重61%,但实现转移就业的仅70人,占劳动人口比重15%,转移率较低。五是大麦地镇贫困人口居住C、D级危房比例较高,新识别贫困人口居住危房比例达97%,返贫人口居住危房比例达88%,解决安全稳固住房保障问题成为大麦地镇脱贫攻坚核心问题,在充分了解贫困户意愿时,很多群众不愿进城安置、不愿集镇安置,与现行政策难衔接,危改资金又不能有效满足危房修缮需求,成为当前和以后一大难题。

(二)帮扶力量薄弱单一

从大麦地镇现有帮扶力量宏观分析,主要作为仍然以政府力量开展为主,地方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较弱,未发挥社会帮扶、企业帮扶等外部力量。放眼当下很多地区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社会扶贫日益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但围绕当前情况分析,脱贫攻坚中还存在着对外部力量组织动员不够、政策支持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三)产业扶贫与贫困户衔接困难

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有产业的和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大部分为非贫困户,真正的贫困户缺少产业且没有能力发展产业。贫困户致贫原因多为缺技术、缺劳力以及懒惰,就目前挂靠产业而言,治标不治本,现实差距大。

(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仍然薄弱,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有等、靠、要的懒惰依靠思想,一味地等着帮扶人和财政给点资金以及物资,满足于眼前的生活,解决临时问题,不想抓住扶贫帮困的机遇,通过自身努力,借鸡下蛋,想办法,添措施,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实现脱贫,群众主动积极脱贫性不高。

(五)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大麦地镇总体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特别是在道路、水力、电力、土地等方面,群众出行难、饮水灌溉难、电力设施老化等现象突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土地产出率低,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薄弱。特别在目前的农村更需要的是修一条机耕路、建一个水池、做一段水沟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而目前基建资金下达较少。

(六)群众观念存在偏差

一是部分贫困人口对扶贫的概念存在偏差,认为“帮扶”就是兜底,希望政府直接帮助完全消除债务和进行直接投入,心理期望值较高,例如有的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虽然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但是依旧认为帮扶力度太小,不能完全解决自家实际问题。二是部分群众未参与到脱贫攻坚当中,自主脱贫典型较少,有的贫困人口只愿收获不愿付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坐等山空。三是贫困人口在已知晓政策要求的情况下,仍然感性认为政策帮扶不科学、不落实,曲解政策频繁上访。

(七)三类人员满意度低

一是部分懒惰、不求上进但是又符合贫困户漏评和错退标准的家庭,我们已经按照识别标准纳入了,但是群众认可度不高,还需要工作队下大力气去做群众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有一些农户虽然在贫情分析、实地调查、信息数据复核、提出初步方案、公开评议阶段都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初步名单,但严格执行错退和漏评的标准又不符合纳入,主要是家庭成员患大病但缴了新农合的家庭,做这类农户的思想工作难度较大。三是在搬迁对象剔除户中,包括有2014年脱贫户和原址重建户,既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有同步搬迁户。剔除户多为房屋建设已完成入住对象,农户因建房欠款较多,思想与经济负担较重,因不符合条件剔除对象未明确补助资金兑付时间,群众虽然已明白现行搬迁政策标准,但急需资金补助兑现,普遍意见较大,工作解释较为困难。

四、工作建议

(一)打好一场攻坚战

要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攻坚战,全面消除镇内符合条件的CD级危房。做好2018年搬迁、改造项目工程,与有效降低贫困发生率紧密联系,事关大麦地镇能否2018年与全县同步脱贫摘帽,必须以啃硬骨头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一是要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围绕133户445人的工作目标,着力抓实普龙、战斗、各莫三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二是要抓好CD级危房改造工作。要确立修缮加固为主的CD级危房改造原则,在抓好219户四类重点对象的基础上,结合上级相关政策,扎实推进非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工作,确保年内全面消除镇内符合条件的CD级危房。三是要落实工作责任。要明确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推进以各安置点工作组为主,搬迁人口的组织发动、建新拆旧工作以所属村委会及帮扶联系人为主。明确CD级危房改造工作由各村社区负主体责任,每个村委会由一至二支专业施工队伍集中改造。镇包村联系领导加强对各村社区的督促指导,全力统筹好两项工作的推进实施。镇级职能站所和分管领导需加强项目实施前、中、后期各阶段各环节督促管理,及时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按照规定拨付资金使用。帮扶责任人需加强帮扶联系,做好各自联系户的到户宣传动员、户项目实施推进、户痕迹资料收集,配合好全镇工作安排调度。

(二)营造两个环境

1.营造自强、诚信、感党恩的人文环境。思想、精神贫困是贫穷落后的根源,贫困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有效”的挂包联系,加之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限制,造成听天由命、等待观望的心态。在扶贫过程中,必须把对贫困户的思想教育、观念更新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在全社会营造自强、诚信、感党恩的人文环境,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党员、影响群众。要以“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和农村党支部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为抓手,把农村党员培养成有公益心、做公道事、说公道话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人,做脱贫攻坚的“明白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桥梁作用,通过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里短中将政策宣传给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把矛盾的萌芽化解在组、化解在户。二是要加大普通群众的培训教育力度。一方面要结合当前人社、农业、扶贫、科技科协等各方面的培训力量,着力培育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困难群众多走走、多看看。农民群众的意愿总是变化无常,群众工作难以开展,其关键在于听得多、看得少,很简单的道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组织村社区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村民代表、贫困户代表到做得好、可借鉴的地区参观学习。三是要加强贫困户思想教育。各帮扶责任人要加强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真正详细了解贫困户“能做什么,做过什么,想做什么”,倒逼贫困户先自己思考脱贫,使他们明白,扶贫不光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他们应承担的责任,自觉摒弃“等靠要”思想。四是要大力挖掘、培养、宣传典型。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是教育、影响人的最好方式,各村社区必须培育1户脱贫典型户、1户模范党员户和1户新型农民户,镇上牵头在镇内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让群众来说自己的故事,通过对比,感染贫困对象激励其斗志。

2、营造干净卫生整洁的村寨生活环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软、硬兼施,着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下功夫。在“软”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村规民约、建章立制等让农民动起来,要采取明确卫生清扫日,划片联户进行垃圾清除、公厕保洁、公共设施管理的范围和责任,评比公示等方式,全面建立各村组村容村貌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大正反向宣传工作,让当地群众了解国家生态保护的要求、认识生态环境对人的利弊、认识卫生环境对人的影响危害。在“硬”的方面,就是要积极争取、筹措资金,加强垃圾池、公厕、排污、绿化美化亮化等项目争取实施,提升自然村基础设施。

(三)强化三项保障

1、强化民生保障。民生就是民心,要以扎扎实实的举措、稳妥积极的方式,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要紧扣贫困人口退出“三保障”,着力抓好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和养老扶贫政策落实,经常性开展调查了解,做到不漏不错。二是要加大对困难和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要在前期各村社区排查的108户特殊困难户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群众认可为准绳,对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动态管理,一户一策,综合运用相关惠农政策,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让公平、正义、善良、爱心成为社会的主流。三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在公示、公开上下功夫,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要搭建基层群众文体活动的载体和平台,积极培育文化骨干和团队,组建农村文艺宣传队,培育广大干部群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认同。同时,要重视群众工作,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维稳工作,有效处置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统筹抓好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生产生活安全,提升群众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

2、强化基础保障。要紧紧抓住“五网”建设大会战、区域脱贫攻坚等机遇,突出改土、治水、修路三个重点,着力强化加快发展的基础保障。认真研究国家项目投资导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上级的沟通汇报,争取更多项目落户我镇。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管,把干部培养成懂项目的专家、抓项目的能手、建项目的干将,加大现场办公力度,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分解任务,第一时间检验工作质量,确保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

3、强化纪律保障。完成2018年脱贫攻坚任务,必须以铁的纪律作为干好工作的保障,打造一支吃苦耐劳、公道正派、业务精湛、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是要加大脱贫攻坚纪律监督。要成立镇脱贫攻坚纪律巡访领导小组,对9个村社区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巡访。二是要加大工作作风督查力度,加大工作质量、完成情况的督查,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三是要加大公示公开工作力度,扩大公开范围。要全力做好党务、村务、财务、惠农政策、低保救济、项目情况的公开工作,推进阳光政务建设。四是调动全镇上下各级脱贫攻坚人员力量积极主动作为,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推进镇机关干部职工每月工作绩效考核和公开展示制度,在全镇上下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四大工程

1、实施沿江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引领促增收工程。要以发展绿汁江民宿经济示范带和现代观光农业产业为契机,围绕打造彝州“小江南”的目标,加大沿江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培育和转型升级,促使沿江产业由一产为主向三产融合发展迈进。一是优化自驾游基地、游泳池的经营管理,投入建设资金推进沿江现代观光农业带建设,主要加强基础配套建设,并探索江河漂流、江边垂钓、沙滩摩托等休闲娱乐项目,吸引周边消费群体。二是要大力发展打工经济。整合下片区产业规模优势和上片区劳动力优势合理攻坚,制定贫困户用工帮扶计划,让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水平。

2、实施集体经济做实体产业促增收工程。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真正履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职责。一是要以上片区五个村委会为主体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与有关企业合作,成立新的经营主体,以敬老院500亩为示范基地引领,推行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中药材产业。争取筹措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带动上片区发展中药材规模种植,实现以入股分红方式年内5个村委会集体经济获利均达2万元以上,5个村辖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总分红收益不低于投入资金的5%。二是以普龙社区为主,以沿江生产用水、集镇供水管理和自驾游基地经营管理为抓手,抓好三江旅游公司和用水户协会的经营管理,在服务沿江产业发展、服务集镇建设和服务乡村旅游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三是以野牛、蚕豆田两个村委会为主体联合成立合作社,争取筹措资金投入,依托规模养殖企业,通过入股、代养等方式探索异地发展集体经济,全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围绕联动贫困户发展为主,吸纳贫困对象入社合作,整合贫困产业发展资金,实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

3、实施生态农产品直销扩面促增收工程。以蚕豆田村委会在县城的绿色生态蔬菜农产品营销店为抓手,将全镇范围内,如阿乌拉山鸡、底土荞粑粑、野生茶等生态农产品在县城进行直销,切实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争取筹措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品牌打造、营销宣传和流动资本金,各村社区要保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好辖区内提供的产品质量关、生态关,突出一个“土”字,实现镇域内生态特色农产品全覆盖。要推行订单收购模式,最大限度增加群众收入。

4、实施电子商务打造品牌促增收工程。要以邦三红糖产销合作社为龙头,以打造特色民族品牌为抓手,覆盖邦三、河口甘蔗种植区域,在解决好燃料问题的基础上把邦三红糖培育成一项具有高附加值的增收产品。争取筹措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红糖产业规范化厂房建设,提高产出效率和产出质量。底土彝绣也要借鉴邦三红糖的经验,通过产品代加工、网上销售等方式逐步培强做大。

(五)压实五级责任

1、压实班子成员挂点责任。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承担镇级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全镇脱贫攻坚开展部署,组织实施扶贫项目,落实精准扶贫举措,精准识别、精准退出、信息管理和监督检查,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各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同时加强区域内各级下派人员日常管理,对安排到村的各级帮扶力量统筹整合,明确村(社区)、帮扶责任人等各级职责,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准确、高效开展。镇党委书记、镇人民政府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片挂包,镇党委书记联系下片区5个村社区,镇人民政府镇长联系分上片区4个村社区,并负责统筹协调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其余党政班子成员包村联系,对联系村负有直接领导责任,负责所联系村委会各时期、各阶段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开展,同时对分管部门涉及脱贫攻坚领域工作同等负责。

2、压实工作组包村责任。全镇干部职工分为9个工作组协助抓好9个村委会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攻坚队的作用。因阶段性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在面临需要大规模工作开展中,各工作组需由组长负责召集并进行有关工作安排部署。组员在接到通知后应按时就位,协助村委会完成好动员、核查、统计、上报等相关工作。工作开展期间,镇纪委要不定期进行在岗情况督查,对无故不在岗人员需进行通报并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工作开展结束后,各工作组组长需汇报工作开展完成情况,并按要求提交相应材料,对完成不到位的工作组将限期整改落实,以确保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3、压实指导员驻村责任。从全镇各站所中选派优秀干部作为“双推进指导员”,派驻辖区内9个村委会帮助村委会开展各项工作。双推进指导员要主动加强学习,不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10天,重点抓好派驻村社区的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赋予双推进指导员直接调度派驻村社区人力、物力、财力的调度权、对派驻村三委工作安排、工作计划以及工作措施的否决权和代表村社区向镇党委直接汇报反映问题的汇报权。同时,指导员要做好村“三员”工作,既“业务员”、“指导员”和“联络员”。“业务员”就是要协同村级力量,负责对村级整体性工作组织核实、数据汇总、文本编制和系统录入等工作开展;“指导员”就是要对村委会进行业务和政策指导培训,确保各项措施执行不走样,并督促村级脱贫攻坚工作及时开展;“联络员”就是要负责做好镇级与村级之间、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之间的工作开展对接。

4、压实干部职工包户责任。重点抓好日常帮扶工作,各挂包帮扶责任人承担挂包帮主体责任,对帮扶联系户是否能按期脱贫负有主要责任,帮扶责任人需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制定切实可行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长期走访贫困户,帮助解决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使其稳定达到脱贫要求。明确每周六天挂包干部的工作职责,周一二三为常规工作日,周四为走访所帮扶贫困对象日,周五六为包村包组工作日。主要负责做好到户政策宣传、入户信息采集、收支测算、一户一档、帮扶手册等所有到户工作,走访情况纳入每月效绩考核。同时,各帮扶责任人要根据各自所联系的贫困户,协助镇、村做好贫困户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工作,协助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制定贫困户年度脱贫计划,以及各项到户扶贫措施实施。另外还需重点做好与贫困群众感情联络,提高群众帮扶满意度,并接受镇党委政府、县镇驻村员和村“两位”监督管理。

5、压实村三委守土责任。各村委会承担村级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要进一步加强村领导班子建设,加大村情民情、政策制度学习掌握力度。村三委要负责做好对本村组织开展政策宣传、档案管理、数据核实、民主评议、群众发动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安排部署,主动支持、配合并监督好县级驻村工作队员、镇级驻村双推进指导员开展工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村级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负责各村组工作开展,主动汇报、接受检查,严格按照脱贫攻坚签订责任状履职尽责。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