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庄镇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日期:2018-07-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大庄镇人大主席团主席 杨昌富点击:2538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向国内外作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基本情况

大庄镇国土面积557平方公里,辖13个村(居)委会,235个村民小组,人口25600人,人均耕地面积1.36亩。长期以来,全镇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主要以粮烟、畜牧等传统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3年识别认定乡镇为贫困乡镇,识别贫困人口(通过动态管理调整后认定)2051户7371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从主要致贫原因来看:缺技术致贫503户1879人,占比25.5%;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448户1601人,占比21.72%;缺劳力致贫301户917人,占比12.45%;因病致贫238户893人,占比12.12%;缺资金致贫233户847人,占比11.5%;因残致贫182户637人,占比8.65%;因学致贫100户423人,占比5.75%;缺水致贫20户74人,占比1%;因灾致贫6户21人,占比0.28%;缺土地致贫3户15人,占比0.2%;交通条件落后致贫16户61人,占比0.09%;其他原因致贫1户3人,占比0.04%。

二、致贫的主客观原因比对

(一)缺少发展动力是很多贫困对象难以脱离贫穷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多种原因,导致我镇山区群众发展缓慢,积贫积弱。而困难群众长期挣扎于贫困陷阱之中,形成了强烈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的价值观念,这种贫困价值观和态度形成贫困现象发生。群众不想脱贫,不愿脱贫,无力脱贫主要原因也正是来源于此。二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有发展动力。不谋求发展思路,“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躺在床上吃低保、靠着墙角晒太阳”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二)区位发展优势不足致贫困程度加深。区域资源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结构复杂、交通闭塞等因素造成经济发展艰难。大庄镇属于典型山区村组,经济来源没有自然资源支撑,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限制,多数耕地坡度大,耕种难度高,依靠牛耕人背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陷入了生产成本高产值低的困境,在新时期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了“低收入水平—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水平生产率—低收入水平”的恶性循环。

(三)落后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增加贫困诱因。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资源环境、交通通讯等各种公共事务对农村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当前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是很充分,农村的各项设施都不是很健全,农村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污水横流的村庄,垃圾充塞的河道,成为了许多疾病的诱因,疾病带来经济负担和劳动力减少成为最大的致贫因素。文化管理的落后是群众思想闭塞的症结所在,卫生环境的管理落后为致贫添动力,为脱贫增阻力。

(四)病、残、孤、特人群占贫困人口比例居高不下。我镇仍有部分家庭成员由于身患重大疾病、特殊慢性疾病及遭遇意外伤害等原因,背负沉重医疗费用、债务、心理等多重负担,家庭生活状态陷入困境。重度残疾或是一户多残的实有存在,劳动能力完全或部分散失。鳏寡孤独的贫困特殊贫困人口不在少数。

(五)精准识别过程中存在程序规范但识别困难的矛盾。目前精准识别已经最大程度实现了程序上规范化和严谨化。然而,在实际的精准识别工作中,程序规范并不能完全鉴别贫困对象。在精准识别过程中,这种情况集中表现在对于边缘贫困户的识别困难上。许多临界贫困人口,按照收入标准判断处在贫困标准之上,但是因患病等原因带来的经济负担,即使通过多维角度测量贫困程度来识别,这一人群仍然很难界定,带来漏评风险。

(六)贫困人口参与产业扶贫积极性不高。由于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多处于偏远山区,土地及其相关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等、技术不到位,运输成本高,扶贫项目中多以种植养殖为主,但由于市场行情波动大,上一年兴旺下一年又回归萧条。部分贫困户对扶持项目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种而轻管,实际发展缓慢;同时,大户带散户、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社员体系还不健全,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能人大户的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对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

五年来,全镇紧紧围绕贫困人口达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即“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积极采取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即:五个一批)的措施;聚焦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即:六个精准)的要求。按照贫困人口脱贫6条标准开展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2013年识别建档以来,按照贫困户脱贫标准(当年标准)2014—2017年认定脱贫出列1893户7122人;2018年1月州人民政府认定“大庄贫困乡镇”2017年度脱贫出列。截至2018年6月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户429人,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组织领导方面

1.必须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责任重于泰山。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既定,按照我县2018年底全面决战脱贫攻坚、脱贫摘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庄镇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一,是全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异常艰巨,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在强化产业扶贫成效、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压实干部帮扶责任、合理推进乡村综合治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上着力。

2.必须真抓实干,举全镇之力实施精准脱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其中,抓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工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一是精准识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脱贫攻坚,找准对象是前提。否则,就尤如据枪射击,差之亳厘、偏之千里,犯方向性、原则性错误。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登记包含多项要素,有严格的动态时限要求、严格的标准要求、严格的政策要求。要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体系,对精准识别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加强调研,对致贫原因,贫困存量精确分析。要持续组织干部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核实农户基本情况,看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算农户收入、支出和就医、就学、债务等情况,由群众评议评分是否合理、相关数据是否真实等,认真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审核确认关,精准识别贫困户,确保把贫困底数清,落实到村到户到人。二是精准帮扶,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在完成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贫困户、贫困人口实行差异化、精细化、“滴灌式”帮扶,推动项目、资金、力量精准帮扶到位。精准实施“五个一批”,组织开展“十二大脱贫攻坚行动”,设施改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易地搬迁、培训就业、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保障兜底、金融支持、资产收益、信息扶贫、民营企业扶贫。关键在区别贫困户、贫困人口的不同情况,将精准帮扶落到实处。三是精准脱贫,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对贫困户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做到一村一册、一组一档、一户一卡,建立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和信息更新,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实行政府与贫困户脱贫“双认定”机制,既防止发生“被脱贫”现象,又坚决防止出现“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对脱贫户实行“销账不销号”,稳定帮扶,达到稳定脱贫。

3.必须统筹兼顾,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我镇的脱贫攻坚应“三要三更要”。即:既要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的条件,加大对吃、住、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扶贫道路创造基础条件,更要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既要济困,帮助贫困对象解决现实困难,更要着力激活贫困对象的资源、资产,实现增收;既要注重硬件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解决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切实解决因病、因学、因残致贫等问题,更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返贫现象,在实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

4.必须创新产业扶贫方式,确保持续稳定增收就业。强化攻坚保障措施,加强财政投入保障,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后盾,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产业是扶贫的治本之策,要加大扶贫项目的开发力度。加强长远规划,转变生产方式上多下功夫。立足实际,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扶持上多研究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方式,科学合理使用。针对贫困人口大都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这一现状,要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和培训方式,在农民教育上多下功夫,切实做到治贫先治愚,通过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就业能力,提高生产技术。围绕“近抓美人椒,远抓青花椒”的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依托企业带动,公司营销,合作社运作,基地示范,农户参与,同时扶持资金、技术培训跟进,努力实现由单纯“输血”向帮助“造血”的转变,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产业扶贫路子。

5.必须压实领导责任,强化决胜脱贫攻坚的政治担当。推进脱贫攻坚,关键在于责任落实。领导干部要自觉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决心和斗志,出思路、想办法、抓推进、勤督查,提升能力水平,确保各项扶贫任务落到实处。一是一以贯之落实各级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镇村落实、部门联动的扶贫领导机制。定期报告脱贫攻坚进度,加大督查问效力度,层层压实责任,形成齐心协力抓扶贫的工作格局。二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领域界限,细化攻坚任务,开列清单、倒排工期、挂牌督战。打通扶持举措落地瓶颈,集中精力抓好精准识别、项目启动、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具体工作。三是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确保目前各级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大庄的责任不变,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帮扶每一个行政村不变,一抓到底不变,直至脱贫任务全部完成。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干部结对帮扶不变,做到不脱贫不脱钩。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畅通社会力量扶贫渠道,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帮扶“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凝聚扶贫工作强大合力。

6.必须强化基础支撑,夯实保障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必须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建设深度融入脱贫攻坚,强化组织功能,凝聚组织力量,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增强服务功能。积极适应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层治理、农民脱贫致富需要,大力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推动基层组织“入产业链”“建专业合作社”“下自然村”,培育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扩大就业增收。二是提升服务水平。突出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培育”,持续改善村“两委”干部队伍结构。组织实施扶贫专项培训和农村党员大培训,党员“创业带富”,推动实现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全覆盖,大幅度提升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第一书记“产业帮扶”、大学生村官“活力提升”、党员致富带头人“双向培养”等工程。

7.必须严明纪律,打造引领脱贫攻坚的骨干队伍。要落实好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一是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风漂浮、纪律涣散、工作不实等问题,要以敢于较真碰硬的精神,以更加端正的态度投入接下来的脱贫攻坚战斗。二是培养好干部。培养、选拔对待群众有感情、带领致富有办法、扶贫攻坚有成效、清廉自守有正气的优秀镇村干部队伍、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伍和大学生村官,为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强化组织支撑。三是明确目标方向,不急躁蛮干、不消极拖延,破除畏难等靠要情绪,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推动干部动真格、扶真贫,切实把脱贫攻坚抓起来、管起来、严起来、实起来。

(二)  贫困人口方面

1.理念脱贫。教育引导广大贫困人口,从心灵深处筑牢爱国、爱党的理想根基。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应该开展以“扶志”“扶智”“扶德”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扶贫,外力帮扶与内生动力相结合、精准攻坚与持续后发相支撑、家风弘扬与乡风教化相促进。

2.思维脱贫。贫困人口既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也是脱贫攻坚的真正受益者。提升脱贫的内在潜能,关键是要教育广大贫困人口牢固树立靠勤劳致富、靠勤俭持家、靠发展产业增收的思想观念。杜绝人家汗流浃背奔小康、你靠墙角晒太阳的情形。

3.文化脱贫。用现代文明引领,倡导新理念、追求新生活;邻里和睦和顺;通过送戏下村,送书下乡,围绕党建知识、扶贫政策等方面加强舆论宣传,让农民在休闲娱乐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硬件脱贫。每家每户落实好“贫困户十个有”。

5.环境脱贫。房前屋后、路旁巷道、果园四周必须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家庭及个人卫生得到改善,村规民约真正发挥制约作用。

6.产业脱贫。适应土地转让新模式,探索企业加农户、股金变股东的发展新思路。

7.医疗脱贫。大病、残障人员,孤寡老人及重点人群,给予重点资助和特殊帮助。

8.教育脱贫。采取有效方法,帮助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以外在校学生的生活保障。

9.互助脱贫。邻里间要和睦相处、相互照应,遇到难处相互帮衬、相互帮助、相互救助、相互协助,形成人人互帮、人人互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