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地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8-07-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大麦地镇人大主席团主席 李荣龙点击:2815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大麦地镇位于双柏县南部,绿汁江北岸,与本县的妥甸镇、法脿镇、安龙堡乡、爱尼山乡相邻;与玉溪市新平县的老厂乡、新化乡,峨山县的富良棚乡接壤。全镇有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40米,最低海拔630米,立体气候明显,沿江河谷地区最高气温43.5度,年平均气温22℃左右,全年无霜。全镇共辖9个村委会,126个村民小组,共有3187户958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98%,是集山区、农业、贫困、民族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

一、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麦地镇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建设“三基地”的目标,全镇上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依托资源优势,抓关键、建示范、扶龙头、强保障,充分挖掘现代农业增收潜力,沿江一带大力发展以热作为主的特色农业,形成了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带,邦三河片区以小米椒为主的热作蔬菜种植产业带初现规模,高海拔地区滇中牛羊养殖规模化逐渐形成。目前,全镇共引进农业企业20多家、种植基地4个、农产品批发企业1家,共流转、租赁土地13670亩,现已种植葡萄2000亩,金丝小枣1500亩,软籽石榴1500亩。种植冬早蔬菜6000余亩,种植热区水果3000余亩,种植小米椒3000余亩;贡菜、沿江豆等农作物、10余个中草药品种正在实验适种阶段;养殖滇中牛羊3.9万头,规模化标准畜圈1万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统筹一个基本点——因地制宜划分特色产业带,以优化结构布局高效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充分考虑镇域气候土壤、种养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特色产业带:即在667-1200m低海拔地区打造万亩热作果蔬种植基地,在1200—1500m的中海拔地区建成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在1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建设万头滇中牛羊养殖基地。

(二)找准一个突破点——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以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拉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围绕资源招商、突出特色招商、优化环境招商,积极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有发展实力、诚信度好的种植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镇发展,并从项目、投入、土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形成了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效地提供了富余的就业岗位,带动了群众思想的解放、素质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充实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了大麦地镇特色农业发展步伐。

(三)建好一个示范点——高标准建设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和拓展特色产业带功能。镇党委、政府与投资企业综合考虑交通、水利、土地、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我镇的普龙新村、卧马都村、牛厩房村建设三个种植示范基地。从基地规划、选址、整地、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严格要求,并按照“七个一”要求严格管理和操作,让特色基地看有样子、学有标准、赶有榜样,在全镇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动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有力地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四)强化一个支撑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打好硬件基础。镇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建成了库容718万立方米的河口河小(一)型水库、完成了普龙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绿汁江雨果水电站和雨果大沟建成后能够有效解决灌区内近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积极争取实施邦三河片区、河口河片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对河门口至普龙21公里、普龙至各莫24公里沿江公里的改扩建。通过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抓住一个关键点——全力提高服务水平,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人才保障。镇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产业办、项目办、双柏县绿汁江流域特色农业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所等机构,保障了特色农业有序发展。明确了党政班子联系企业职责,下派了产业党建指导员,组织镇村干部、农村党员代表、致富先锋等外出考察学习,多次开展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农村党员作用,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六)创建一个联结点——依托党建平台,助推特色农业发展。探索走出一条“党委导航、支部领航、党员助航、企业联航、群众乘航”的产业和党建“双赢”发展新路子。一是成立了3个企业党支部,完善了支部内部管理规定和活动场所,加强了党组织对特色农业的领导,发挥了企业内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优化了企业内部环境。二是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与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架起了农民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和走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三是结合各村(社区)特色农业,探索开展强基惠农的“合作社与企业”共建合作联社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了大麦地镇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存在困难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一是外部环境上:一方面是沿江产业发展黄金机遇期已过。另一方面是面临新机遇,新一轮扶贫开发来临,邦三、河口片区连片开发,河门口至普龙二级公路,文化旅游产业成为重点,积累了发展的经验、教训。

二是内部环境上:大麦地镇人少地多、居住分散;民风淳朴,思想落后;土地可利用空间大;集镇起步晚难于系统管理;企业发展面临较多困难。

(二)发展思路及空间布局

发展思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扎实抓好“万亩鲜食水果、万亩冬早蔬菜、万头滇中牛羊”三大基地建设,培优培强“热作、畜牧、现代观光农业”三大产业,加快推进“交通、水利、土地、集镇”四大基础建设,努力把大麦地打造为“四季瓜果飘香、每日游人如织”的生态优美、人居条件优越、具有传统彝族风格的彝州开放南大门前沿、热区特色农业重镇和民族文化旅游名镇。

发展的空间布局:围绕“一核、一带、两片区”,即以普龙为核心,建成特色农产品集散地,打造现代观光农业暖冬之旅;以绿汁江经济带建设为重点,突出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峨足—普龙—蚕豆田片区开发;突出抓好邦三、河口片区和光明、大麦地片区建设,在野牛—邦三—河口—蚕豆田一片发展热作产业和畜牧业,光明—大麦地—底土一片重点实施传统农业提升、现代烟草农业、秋冬农开发和发展畜牧业、中草药。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热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由于大麦地镇独特的自然气候因素,大多种植企业缺乏过硬的技术和管理支持,难以应对非常规的低温冻害、高温障碍、极端强对流天气和连绵阴雨等天气,客观自然条件和主观栽培技术理念落后等成为绿汁江热作产业发展的瓶颈。加之镇域道路交通和通信基础差,受天气影响大,给热作产品销售带来严重影响。

二是产业起步晚,发展品牌化产业路子难。目前虽然流转了大量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热作产业种植,但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等还处于申报阶段。特别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培育出一户领军式的企业,各企业思想难于统一,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缺乏市场竞争力。镇内种植企业较多,劳务用工量大,工人较为紧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热作产业发展。

三是遗留问题多,产业转型升级后矛盾凸显。前几年,绿汁江流域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种植之初均存在重规模轻技术的情况。同时,由于对葡萄种植效益评估的盲目乐观,部分企业承担了相对较高的土地租赁价格,增大了企业运行成本。镇内气候独特,自然灾害频发,而葡萄种植成本较高,收益较低,连续几年投资后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缺口大,难以维系企业正常发展,从而形成了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借贷高利贷利息高等一系列恶性循环。部分企业拖欠多年地租、农民工工资、肥料款等,丢下一个烂摊子一走了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二次招商,新的企业入住,但不同程度的一些遗留问题矛盾也慢慢凸显。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着力抓好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交通网络,改善晴通雨阻现象,进一步提高道路维修、保通效率,同时在今年内全面完成通村道路硬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尽早改扩建河门口至峨足沿江公里。二是要依托绿汁江和河口河水库水源,进一步完善输水、储水、用水设施建设,同时做好小水窖的蓄水、保水和节水工作。三是竭力配合做好邦三河片区、河口河片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土地流转工作,努力打造第二个普龙热区大市场和畜牧养殖基地建设。

(二)着力抓好以综合开发为目标的产业化经营。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搞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扶持种养大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梳理整治镇内现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协会,加强监督引导其规范化运营,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水平、服务水平及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不断增加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着力抓好以热作果蔬早上市为特色的品牌打造。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重点将品牌打造纳入整个产业发展规划上来,树立品牌意识,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支持,把产业资源开发与培育产业品牌有机结合起来。要突出一个“早”字,早种植、管理好、早上市,以“早”提升价格,以特色赢得市场。

(四)着力抓好以科学技术为龙头的帮扶支持。要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培育新型产业农民。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运用、推广和转化力度,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五)着力抓好以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协助破解企业发展瓶颈为抓手的配套服务。要进一步服务好企业,做好企业与农民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服务,要以“重点抓沿江,全力破难题,一心谋发展”为工作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产业发展持续保持稳步推进态势。以提质增效、提高复种指数、强化冬农开发为抓手,粮烟传统产业不断巩固提升。以转变生产方式为重点,突出改厩、改种,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畜牧产业持续助农增收。沿江热作产业在保持暨定发展模式不动摇基础上,采取二次招商、合作社建设、多元化发展、依法规范政企、企农关系、科学管理等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政府高效”的三赢目标。

(六)着力抓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近年来我镇致力于打造万亩鲜食水果、万亩冬早蔬菜种植和万头滇中牛羊基地建设,并已初具规模,而且我镇农村实行的是生态放养鸡、猪,非常符合人民群众追求原生态、绿色、健康、有机的食品要求,加之我镇出产远近闻名的邦三红糖以及彝家堆绣。但是由于销售渠道以及方式方法的问题,这些特有高原特色产品大都处于滞销状态。特色产品的销售需要现代电子商务的支撑,只有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品融合电子商务发展创建符合我镇实际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中,形成“高原特色现代农产品+农村电子商务”的新模式,才能将更多的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品销往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七)着力抓好产业布局总体规划紧紧扭住产业发展牛鼻子。潜心钻研,创新思维,大力培植增收产业。在种植业发展上,牢牢抓住中央鼓励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形式的良好契机,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在养殖业发展上,继续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生态品牌。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懂管理的企业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的组织、生产方式,着力打造绿汁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和能人、经纪人发展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